近年来,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集体行动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命令控制和市场型政策工具受限于设计不当、执行不力或决策层级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全新的治理挑战。因此,学界和政策制定者逐渐关注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引导。受益于实验方法,规范对改变个体行为的作用已经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追求效率的企业等组织,基于规范的政策工具在制度化的治理中能否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发挥作用,仍缺乏系统的理解。
为此,我院教师朱俊明、博士毕业生葛章明、直博兼修硕士生杜真在公共管理知名期刊governance发表文章,探讨了基于规范的政策工具如何实现对组织的制度化治理。论文构建了制度化治理中基于规范的干预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中国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的背景,实证检验了这一工具对企业可持续行为的影响。
研究介绍
论文提出,基于规范的干预作为一种制度信号,能够促进组织的有益公共利益的行为;规范干预导致规范信息在组织间扩散,这一扩散过程依赖组织间的信息网络,并且受到各个组织将规范内部化这一过程的影响;组织对规范干预的响应受到组织对规范的接纳程度的影响,在制度化治理的背景下,体现为受到越少规制的组织越容易受到规范信息的引导;从社会规范与创新的互动关系来看,受到规范干预影响的组织主要通过调整自身行为来遵从规范,而不是创新来做出响应。
随后,论文实证检验了清洁生产标准这一基于规范的政策工具对企业循环用水行为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联合国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理念,1992年清洁生产被写入21世纪议程,逐渐形成一种在全球传播的规范。20世纪90年代,清洁生产规范引入我国,在21世纪初,发改委、环境部发布了一系列非强制的清洁生产标准,将其制度化,构建了基于规范的政策工具,为企业可持续行为提供了指引。
研究发现,清洁生产标准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循环用水率,特别是在由行业协会参与及文化紧度更高时,体现了规范的网络传播和地区内部化特征;在其他监管措施缺位的情况下,标准引导企业增加循环用水的效果更为明显,表明规范与传统政策规制补充的特征;企业对标准的响应主要是管理认证而非增加创新,体现了规范响应的特征。
论文丰富了基于规范的制度化治理理论框架,填补了现有文献中关于规范工具对组织治理的有效性与机制的空白。研究结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新的视角,表明在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基于规范的政策可以作为传统监管措施的重要补充,有效地引导组织行为,实现公共利益。此外,本文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展示了如何通过非监管手段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
朱俊明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副院长
杜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公共管理学院直博兼修硕士
葛章明(通讯作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毕业生、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论文来源
zhu, j., du, z., & ge, z*. (2024). institutionalized governance on organizations via norm-based policy instrument: evidence from cleaner production in china. governance, 1-27. https://doi.org/10.1111/gove.12881
供稿丨科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