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张鹏龙副教授与合作者在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经济与统计评论》)刊发latent exports: almost ideal gravity and zeros一文,对国家各行业间的“零”国际贸易及其政策设计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研究简介
“零”贸易是国际贸易中的常见现象,即便是金融危机前贸易全球化的顶峰时期,在多数行业中,多数国家之间也是没有贸易往来的。开拓新的贸易伙伴国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的主要关注点是双边贸易数据中的“零”。国家间贸易从“零”到“有”的距离应当如何量化?为了在更多的行业开拓更多潜在的贸易伙伴,国家的贸易政策应当如何设计?
在理论模型方面,本文应用的近似理想的需求系统(aids)足够灵活,允许异质性的价格和收入弹性,与固定贸易成本和可变贸易成本的变化相交互,以决定正向的与潜在的贸易流动。近似理想的引力模型包括可变和固定贸易成本、随出口国而变化的成本弹性、产品质量、收入效应、以及有界的企业异质性生产率,是目前已有贸易理论研究当中最为全面和完整的结构引力模型。
在实证研究方面,近似理想的引力模型可以采用tobit方法来估计,即将贸易数据中的“零”视为截尾观测值。基于2006年(贸易全球化水平峰值年份)75个国家和25个行业的双边制造业贸易和生产数据,本文估计得到了75组随原产地变化的运输成本、关税成本、固定成本和收入弹性的参数。根据估计的参数结果,模型还预测了全球非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潜在水平。平均而言,运输和关税这两种可变贸易成本分别占潜在贸易变化的27%和22%,固定贸易成本变化解释了37%,而剩余的14%归于人均收入的变化。
在政策研究方面,本文的出口政策反事实实验评估了可变贸易成本和固定贸易成本影响潜在贸易的相对程度。相比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的削减会带来更多的潜在贸易伙伴。更重要的是,出口国收入越低,其出口产品的价格弹性则越大,通过降低可变成本而开拓新贸易伙伴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更应当关注可变贸易成本(运输或关税)的下降。例如,降低10%的运输成本、关税成本以及市场进入成本,分别将为埃塞俄比亚的皮革产品出口打开37、27、以及19个新的出口市场(例如挪威、波兰、加拿大等国家)。
“零”贸易的分布:近似理想引力模型的理论预测与实际数据
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体现异质性价格、收入弹性、以及异质性企业的近似理想(almost ideal)引力模型,并以此测度了各个国家与行业之间“零”贸易“离正值的距离”。潜在贸易偏差(latent trade bias)是非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潜在贸易水平与其无摩擦情境下贸易水平之间的差额。本文采用贸易全球化水平峰值年份的贸易数据,估计得到了潜在贸易偏差。可变贸易成本(运输和关税)比固定贸易成本(进入成本)在更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多数国家之间、在多种行业内尚未进行贸易往来。贸易政策的反事实实验表明,出口国收入越低,通过降低可变成本而开拓新贸易伙伴的可能性越高,即降低可变贸易成本是发展中国家开拓新市场更为有效的贸易政策。
作者简介
james e. anderson 美国波士顿学院经济系教授
张鹏龙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文章链接
anderson, james e., & zhang, penglong. (2022). latent exports: almost ideal gravity and zero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45. doi:
https://doi.org/10.1162/rest_a_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