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功举办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第三场——国际项目改革研讨会。此次会议聚焦清华大学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主题,围绕“三位一体”,落实立德树人,结合新形势新要求,重点讨论学院国际项目的价值定位、教育评价体系分类、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导师匹配机制建设等议题。出席会议的有公管学院党委书记彭宗超,副院长王亚华,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谢矜,院长助理慕玲,国际项目培养委员会委员,授课教师代表,教学办公室和国际合作交流办公室,以及在读学生代表等近30人,研究生院培养办刘丽霞和吕敏知老师应邀出席会议。本场研讨会由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国际项目培养委员会主任朱旭峰主持。
朱旭峰主持会议
王亚华首先介绍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召开背景、研讨任务和工作安排。他强调此次讨论会要全面落实清华大学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暨第38次教书育人研讨会开幕式讲话的重要精神,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优化培养组织模式、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为主要方向,结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进一步深化我院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高地。
王亚华介绍第26次教育研讨会工作安排
朱旭峰针对公共管理学院国际项目改革思路进行介绍。他指出我院国际项目改革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立足《清华大学2030年全球战略》和《清华大学“十四五”规划》,结合学院学科发展找准国际项目人才培养定位,充分发挥我院高水平国际化办学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项目要紧紧把握“项目价值”这个关键点,着力完善国际项目课程体系,体现中国特色,丰富中国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和认同,不断提高我院教育国际影响力。
国际项目改革研讨会现场
教学办公室主任杨安安向与会师生反馈了我院国际项目毕业问卷的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教学质量有关评价指标及学生建议,并按照学校及学院的整体改革要求,系统梳理了2022级国际项目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并通过了有关教务事项。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主任徐臻针对国际项目招生方面的议题进行了具体介绍,重点反馈了我院目前在招生网站服务、生源录取、面试组织、入学新生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援外项目学生问卷调查情况,提出应进一步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
杨安安(左)、徐臻(右)介绍国际项目培养具体议题
在自由交流环节,公共管理学院殷成志、于安、郑振清、钟玮、巫永平、张芳、张鹏龙、陈济冬、桂天晗、郭新宁、谢矜等多位老师分别就课程体系、教学评估、社会实践、论文指导、课外活动、技能培训等方面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刘丽霞老师就本场讨论会所关注的英文课分类评教、中国概况课课程资源、留学生学位论文等问题进行了政策解答。公共管理学院国际项目在读学生代表也积极分享了自己在课程学习、班级交流、学分互认等多方面的感受,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针对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区分度。
与会老师就国际项目情况展开讨论
殷成志、于安、郑振清、钟玮、张芳、张鹏龙、陈济冬、桂天晗、谢矜发言(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刘丽霞解答国际项目有关政策问题
国际项目在读学生代表发言
sdg2021级张遇安(nylander, carl jonathan)、吴海铭、查皓,impa2021级王晓庭(wong, siaw ting)发言(从左至右)
最后,彭宗超对本场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国际项目在我院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支撑公共管理学院走向全球化的基石。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安排,充分吸收本次研讨会的丰富建议,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在招生、培养、毕业生支持等环节的改革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国际项目办学质量与服务水平,为实现清华大学2030年全球战略目标贡献公管力量。
彭宗超总结发言
清华公管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
清华公管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是学院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及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大会精神,积极响应学校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号召而组织的系列讨论会,活动覆盖全院教师和学生代表,通过交流研讨学院各教学项目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推动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和公共管理教育高质量发展。
供稿丨教学办